新高考改革怎么了?
对于新高考改革的延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是"务实之举、理性选择".
《中学生职业规划教程》编委会副主任、新高考专家田志友则直言:目前采用的"3+3模式"我认为是有问题的.
名校君总结,"3+3"模式受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的课打死也不选
有的课一窝蜂都选
打死也不选的,首先是物理.
物理遇冷始料未及
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制比的是排名,而不是分数.同样的规则赋分,考生在不同学科排名相同,成绩则相同.
物理难度本身较大,大家普遍认为选考物理的都是学霸.等级赋分制规则下,相较在物理组与学霸们赛跑而言,在其他"赛道"上与普通学生赛跑显然更容易能拿到高分.因此,选考物理的人越来越少.
中国新闻周刊曾就此采访了首批试点的浙江高中.以杭州一所普通高中为例,高考改革前,全校有2/3的学生必修物理;高考改革后,选考物理的人数降到了不足50%.到了2017年新高三学生中,报考物理的人数下降到了33%,新高二更少,仅6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0%.
这种趋势在县级中学继续放大.
嘉兴市嘉善县某高中,2017年高三生中,在第一次选考成绩公布后,选考物理的人由130人减少为70人;高二生报考物理的就只剩下了5人."我们学校物理成绩最好的学生,在全省只能排到8000到1万名,根本没有竞争优势,从学生到学校,当然都希望回避物理考试的竞争风险."该校副校长说.
更可叹的是,由于该校选考物理只有5人,只需一名物理老师上课,其他物理老师只得转岗.
于是,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出现了,当特定选考科目考试人数低于保障基数时,以保障基数为准,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大于保障基数时,则以实际参考人数为准.
最先建立保障机制的就是物理,浙江这一保障基数为6.5万.
简单来说,即:
(1)如果有7万人(大于6.5万)选考物理,那么会有700个(7万的百分之一)满分.
(2)如果有6.5万人(等于6.5万)选物理,那么会产生650个(6.5万的百分之一)100分.
(3)而如果只有1千人(极端情况,小于6.5万人)选物理,那么还是会有650人(以6.5万人为基数计算,自高往低赋分)拿一百分.
它的潜台词就是:选考物理,在赋分上不再吃亏.
下岗的是物理老师,忙死的是地理、政治老师
但这仅仅解决了物理遇冷难题.
选考科目的设置本意是给学生们更多选择权,选择的标准是"自己喜欢".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目标从来都是考出更高的分数、考上最好的大学.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学生很难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学校大概也不允许学生选.
先来看学生:
上海市政协委员施华曾走访浦东各中学,发现大多数学生确是按学科的难易程度来选课.文科相对简单,选择的同学多一些(选政治的偏少);理科中生物较简单,因此选生物的同学多.而较难的物理、化学选择的人数偏少,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多一些.很多中学教师戏称,十年后,中国无物理化学大师.
浙江嘉兴市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选考地理的比例最高,达56.65%,第二高为政治,50.51%,因为这两科都比较容易考.报考物理的比例仅为倒数第二,37.22%.从高考总成绩来看,报考物理比例最低的一所学校,由于采取了"文多理少"的选考策略,98%以上的毕业生都被第一批次录取.(中国新闻周刊)
这样的经验势必会影响后续高中生的选择,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越来越大,不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则越来越少.
再看学校:
目前来看,或出于客观资源限制(教师资源)、或出于主观战略目标(学校高考成绩更好看)考虑,学校的普遍做法是,选择本校师资力量最强的某个科目,或者最容易获得高赋分的科目,将全部资源投入,集中强化训练,以获得高分.
集中力量办"大事",长此以往,中学很有可能逐步演化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专科学校.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如此田忌赛马式的选考策略,实际上是遭遇了功利文化的算计.
2
20种选课组合,
老师不够用、教室不够用,
选课制无奈变成"套餐制"
"6选3"模式派生了多达20种选课组合,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高中,还能在教师资源和硬件上满足学生选课需求,但这样的高中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的普通高中来说,教师、场地都是问题.
田志友直言:走班制不适合基层中学和中学生.
教师不够用
为保障35中选课模式(浙江为"7选3",多了一门技术课),重点高中杭州二中为高中每年级平均配备了约60名教师.但在多数普通中学,学校哪有那么多教师?有的乡镇和农村高中,一个年级也就200多名学生,能用多少教师?
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结构的不平衡.地理、历史选的多,就需要补足大量的教师;物理、化学选的少,有的教师无课可上.同时,每一届学生选课不同,可能会出现有些科目的选课人数突然大增、另一些则突然大减,学校显然也无法动态应对这些变化.
教室不够用
选课走班带来的另一个难题是教室不足.很多学校就算把办公室、图书馆等所有能用的空间都算上也无法满足需求.杭州二中原校长叶翠微介绍,实行新高考之后,学校的场地设施需要整体增加20%-30%.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清华测算,不论各高中每年实际选考某科目的学生规模大小,上海与浙江两地的高中,都需要行政班数量1.5倍的教室,以及6至7个科目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一倍,才能保证教学安排.(中国新闻周刊)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情况下,学校普遍的对应之策是,根据学校的师资、场地推出5-6个组合,再由学生进行选择.还有学校采取折中的办法,先按选课人数最多的两个科目设置班级,剩下一个科目实行走班制.
选课制变为了"套餐制",选课改革价值大打折扣.
3
学生不会选
"分数决定一切"在我国根深蒂固,学生、学校的一贯思维就是考高分,至于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统统都要等到考上大学以后再说.而且学生也习惯了被学校规划、被学校管理,因此,学生普遍不知道也不关注自己的个性、兴趣培养以及人生规划.现在放开了,她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选!甚至有学生希望学校能直接给出选考意见.
在学校方面,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如选课、综合素质评价、平行志愿或专业组志愿的填报,以及招生比重越来越大的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等,都需要学校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并在师资、课程、实践等方面予以保证,而这些,很多学校,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高中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考试时间安排、综合素质评价等也频频遭受质疑.
4
学生:
考得天昏地暗、考得日月无光、考得快要吐血
新高考改革后,各科考试不再集中,本意是分散学生压力,实际上,却使学生在"刷题--考试--刷题--考试"的道路上疲于奔命.这在浙江尤为明显.
浙江的选考允许参加两次,相当于3门选考科目考两次、英语考两次、语文数学统最后一考,另外还有全部高中课程(13门)的学业水平测试.算一算,浙江考生高中三年要参加23次大考!
每门选考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一考定终身"是不再了,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为追求高分,学生普遍会选择考2次,这就导致学生不是在考试,就是在考试的路上,频繁冲刺.
在选考机会只有一次的上海,很多学校则会选择在某一学期集中攻克某一学科的选课,其余时间便是主攻语数外.上海闵行区某重点中学就曾发布行政命令,全体学生高二阶段必须选择生物、地理等级考试,到了高三只选一门课,更多时间则留给语数外.
听说还有学校走向极端,把高中三年分成三块:高一转学历史地理生物技术,高二专学物理化学英语,高三转学语文数学.原因很简单,一些暂时不考的科目,老师上了也没人听,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有学生抱怨,原来的一次冲刺变成了反复冲刺.为了赶进度,寒暑假提前上课,星期天加班加点,节假日完全取消,就像一列喘着粗气的老火车,日夜狂奔!还有铺天盖地的模拟考、周考、综合考、联考,考得天昏地暗、考的日月无光、考得学生快要吐血!
5
综合素质评价饱受争议
新高考改革后普遍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其中"一参考"就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学校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
网友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由家庭能力差异、学校能力差异导致的学生表现差异.民间有句话说:拼爹是拼钱、拼娘拼精力.试问,有多少孩子够的上拼爹?又有多少妈妈能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陪护之中?
市场上的兴趣班、特长班动辄以万元起步,表现为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素质教育不仅需有强大的财力支撑,还要有妈妈的全心陪护.但偏远地区,甚至普通地区,先不说家庭能不能负担得起,就连合格、品质好的培训班怕是都难找.
学校差异更不必说,好的学校不仅师资、硬件配备好,还有种类丰富的选修课、兴趣班(有重点高中选修课多达300多门,组建近百个校园社团),各种级别的竞赛比赛机会也会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多(当然学费也要贵得多).
这让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学生拿什么去跟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争?难道靠天赋?
从这方面来说,这样的做法不仅未能提高公平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另一个原因是,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记录,自主权全掌握在高中学校手中.综合素质评价本就没有硬性标准,评价高低弹性之大让不少人产生"黑幕"疑虑.如何保证学校评价的客观公正、是否有配套的严密的监管措施更是亟待解决.
二
新高考无药可解?
《中学生职业规划教程》编委会副主任、新高考专家田志友认为,"3+3"模式应改为"3+1+2"或"3+2+1"模式.
"3+1+2"模式,三门必考科目语、数、外,各科满分150分;物理、历史两门科目中必选一门,满分100分;还有2门在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以及选剩下的物理(或历史)5门科目中选择,各科满分100分.它与"3+3"模式的区别就是,增加了一门必选课,即历史或物理.
"3+2+1"模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各科满分150分;"2",指"物理化学"、"历史政治"两个小组合,考生选择其中一个小组合,每门科目100分;"1",指在生物、地理和选择小组合以外的两门或"历史政治"或"物理化学",共四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一门,计100分.
田志友认为,这两种模式都比"3+3"模式更接地气,既解决了物理遇冷这类选课偏向问题,有限的选择也照顾了师资以及教室等硬件设施供应不足的普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