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京太教育!

0371-56616582

来京太,赢未来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高考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备考策略 附答题公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考点分布+备考策略 附答题公

来源:考生网 日期:2017-02-03
纵览2012到2016五年全国卷试题,试卷结构安排角度看,均没有多大变化;

 

命题设计角度看,试题能够均匀分布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试题题量上看,题量安排科学,分值设计合理,难度适中,考点全面;

 

考查形式上看,命题灵活多样,能够针对考生的实际,使每一位考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2017年全国卷除了选考变必考以外,其实质是没有大的变化的。

 

 

 

 
二、各版块纵向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年份 试卷 选材内容 考查点
2012 全国卷 《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3 全国Ⅰ卷 《〈老子〉的年代》 ①分析理解文章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Ⅱ卷 《试论中国风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4 全国Ⅰ卷 《美的奥秘》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②理解文章重要内容;③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
全国Ⅱ卷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5 全国Ⅰ卷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Ⅱ卷 《艺术是什么》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6 全国Ⅰ卷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Ⅱ卷 《塞壬的歌声》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全国Ⅲ卷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①理解文中重要内容;②筛选并融合文中的信息;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2012年到2016年,论述类文本都是全国卷试题的必考内容,设置三道小题,均为客观题,每小题3分,共9分。选材一般是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选文一般在1000字左右。

 

从近五年考查的篇目看,社会科学类文本占主导,自然科学类文本只是偶尔出现。

 

2014年,全国I卷是文艺论文,全国II卷是史学论文;

 

2015年和2016年,全国I卷是史学论文,全国II卷是文艺论文;

 

2016年全国III卷兼顾文学与史学。

 

2014年、2015年的史学论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如2014年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问题,2015年论述宋代的金融特点。

 

在考点安排上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文章内容成必考点。从试题难度看,近几年的试题考查更灵活,错误选项设置更加隐蔽,有一定难度,需要将各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分析比较。

 

(二)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年份 试卷类型 人  物 出  处 考  点  分   布
2012 全国卷 萧燧 《宋史》 ①理解文言实词(单音节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筛选文中信息;
2013 全国Ⅰ卷 马文升 《明史》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全国Ⅱ卷 李揆 《旧唐书》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4 全国Ⅰ卷 于休烈 《旧唐书》 ①理解文言实词(单音节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文言文断句;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全国Ⅱ卷 韩文 《明史》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5 全国Ⅰ卷 孙傅 《宋史》 ①文言文断句;
②古代文化知识;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全国Ⅱ卷 来护儿 《北史》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6 全国Ⅰ卷 曾公亮 《宋史》 ①文言文断句;
②古代文化知识;
全国Ⅱ卷 陈登云 《明史》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全国Ⅲ卷 傅珪 《明史》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从2012年到2016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态势,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题分值基本保持在19分。约占高考语文试题总分的12%。其中客观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主观题为翻译题,包括两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阅读文本均为人物传记,字数大约在600—700字,涉及的人物大都是忠臣良将或在某一方面有建树的人物。

 

高考阅读文段从思想上来说必须是“文以载道”,从文字难易程度上看必须是“浅显易懂”,近五年的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记叙性文段,阅读材料难度适中。2014年试卷用文言文断句题替换了文言文实词题,2015年试卷用文化常识题替换了信息筛选题,2016年沿用2015年的考查形式。

 

高考命题组将文化常识这道题归入“理解”层级,而非“识记”层级,其实质是考查考生对实词更深层次的理解。这道题的变化体现了高考试卷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方向。

 

2、古代诗歌阅读

 

年份 试卷类型 作者及朝代 题目 体裁 考  点 
2012 全国卷 晏几道(宋) 《思远人》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2013 全国Ⅰ卷 陆游(宋) 《鹊桥仙》
全国Ⅱ卷 朱熹(宋) 《次韵雪后书事二着》(其一)
2014 全国Ⅰ卷 无名(宋) 《阮郎归》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全国Ⅱ卷 韦庄(唐) 《含山店梦觉作》
郭震(宋) 《宿渔家》
2015 全国Ⅰ卷 岺参(唐) 《发监洮将赴北庭留别》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全国Ⅱ卷 韩偓(唐) 《残春旅舍》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2016 全国Ⅰ卷 李白(唐) 《金陵望汉江》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全国Ⅱ卷 杜甫(唐)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全国Ⅲ卷 曹翰(宋) 《内宴奉诏作》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的总体要求为: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近五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选材范围非常广泛。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以唐宋诗词为重点,名家名篇相对减少,考生不熟悉的作品比例大,名家的非名篇和非名家的名篇所占比重不断加大。

 

题材上突出写景诗和咏怀诗,篇幅上是短篇,即是律诗或者双阙的词,2016年全国II卷节选了古体诗中的八句。太短和太长的诗歌均不便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也不便于试题的命制。其最主要的变化是2014年出现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2015年和2016年与课内诗词结合考查,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记忆的熟练程度,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两道试题的考点分别涉及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其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是高频考点。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题,单纯的背诵答题公式和术语无济于事。

 

3、名篇名句默写

 

年份 试卷类型 出  处  作 者 及 朝 代
2012 全国卷 ①《孟子·告子上》(先秦)    ②《师说》韩愈(唐)         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宋)
2013 全国Ⅰ卷 ①《观刈麦》白居易(唐)     ②《阿房宫赋》杜牧(唐)     ③《赤壁赋》苏轼(宋)
全国Ⅱ卷 ①《劝学》荀子(先秦)       ②《三峡》郦道元(北魏)     ③《琵琶行》白居易(唐)
2014 全国Ⅰ卷 ①《离骚》屈原(先秦)       ②《蜀道难》李白(唐)       ③《春望》杜甫(唐)
全国Ⅱ卷 ①《离骚》屈原(先秦)       ②《行路难》李白(唐)       ③《赤壁赋》苏轼(宋)
2015 全国Ⅰ卷 ①《离骚》屈原(先秦)       ②《使至塞上》王维(唐)     ③《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
全国Ⅱ卷 ①《逍遥游》庄子(先秦)     ②《琵琶行》白居易(唐)     ③《赤壁》杜牧(唐)
2016 全国Ⅰ卷 ①《劝学》荀子(先秦)       ②《出师表》诸葛亮(三国)   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宋)
全国Ⅱ卷 ①《鱼我所欲也》孟子(先秦)  ②《蜀道难》李白(唐)       ③《阿房宫赋》杜牧(唐)
全国Ⅲ卷 ①《曹刿论战》左丘明(先秦)  ②《琵琶行》白居易(唐)     ③《赤壁赋》苏轼(宋)
 

 

由上表可知,近五年这一题型在命题内容上对初中和高中内容的考查比例比较固定,为1:2,前两年以填写上下句的模式考查,难度不大。从2014年开始采用情境默写的形式,难度有所增加。从已考查过的名篇名句来看,能先为默写内容的句子在致为:

 

①思想深刻的句子,主要是道德教化,弘扬正面的人格精神,侧重思想性、教育性;

 

②写景叙事特别精妙的句子;

 

③格式上比较工整的句子,在结构上侧重于对偶,体现审美性。

 

近五年考查的名句多出自先秦和唐宋作品,先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散文思想性强;唐宋诗词和散文俱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年份 试卷类型 体裁 题目 
2012 全国卷 中国现代小说 老舍《马裤先生》
2013 全国Ⅰ卷 外国小说 莱·巴尔莱塔(阿根廷)《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全国Ⅱ卷 中国当代小说 阿城《峡谷》
2014 全国Ⅰ卷 中国现代小说 叶紫《古渡头》
全国Ⅱ卷 中国当代小说 刘庆邦《鞋》
2015 全国Ⅰ卷 中国当代小说 李德霞《马兰花》
全国Ⅱ卷 中国当代小说 刘震云《塾师老汪》
2016 全国Ⅰ卷 中国当代小说 李锐《锄》
全国Ⅱ卷 外国小说 迈尔尼《战争》
全国Ⅲ卷 中国当代小说 贾平凹《玻璃》

 

文学类文本阅读从2012年到2016年所选的文本均为小说,并且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外国小说为辅。篇幅在1500字左右,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对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不同的考点有不同程度的考查。这一题型命题重点在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试题共4道题,25分。第(1)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是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分值为5分;第(2)(3)题为主观分析题,往往考查对文具体内容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分值均为6分;第(4)题是围绕文中某一信息所设的探究题,分值为8分。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重在唤起体验、联想。2015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大的变化就是全面II卷的第(4)小题,要求比较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精神困境的根源上的异同。这是有意识地突出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2016年全国I卷的三道主观题分别从标题的含义、词语作用、句子含义三角度命制,不是考生平时做题的套路,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之后才能答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年份 试卷类型 选篇 题材 
2012 全国卷 《谢希德的诚与真》 中国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3 全国Ⅰ卷 《“飞虎将军”陈纳德》 抗战时期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
全国Ⅱ卷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中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
2014 全国Ⅰ卷 《科学巨人玻尔》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全国Ⅱ卷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著名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森林学家
2015 全国Ⅰ卷 《朱东润自传》 传记文学家
全国Ⅱ卷 《将军赋采薇》 抗日爱国将领
2016 全国Ⅰ卷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传记文学家
全国Ⅱ卷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著名数学家
全国Ⅲ卷 《一代通儒顾炎武》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

 

从命题形式上看,近五年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相对稳定,在文本的选择上,所选的文本均为传记,且传主都是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当代名人。从文本内容上看,从2013年开始有一个小的变化,就是正文后增加一些与传主相关的链接材料,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补充,有些题目的答案就渗透在这些链接内容里。从题型看,第(1)题是五选二的客观题,分值为5分,第(2)(3)题是主观题,分值均为6分;第(4)题是围绕文中某一信息所设的探究题,分值为8分。

 

从近五年试题情况看,实用类文本阅读往往围绕传主和与传主相关的事件,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一是结合作品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的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等。二是利用传记知识作品。

 

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在选材上,2015年和2016年的全国I卷学术性自传文字,并辅之以“相关链接”。在设题上稳中有变,2015年全国I卷和2016年全国III的第(4)小题在设计上与往年有所不同,更加强调考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对考生的收获的考查。重视学生本体对材料的收获和启示,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与素质教育的精神相合。

 

(五)语言文字运用

 

高考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命题的总特点是稳中求变。2012年后连续几年不再出现字音、字形试题,成语、病句、语言连贯、图文转换成为高频考点。分值为20分,共5道题,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

 

从近五年高考试卷来看,“语言文字运用”题是整个试卷中时代感最强、变化最繁妙、样式最灵活的题目;成语考查由考查4个成语变为考查3个近义成语,2016年改为考查6个成语。命题重点往往落在成语对象误用、望文生义、不合语境、褒贬失当等方面。

 

病句辨析题有如下特点:

 

一是覆盖面广,考点均匀分布,尽量涵盖多种病句类型;

 

二是贴近生活,时代感强;涉及的话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病句语病典型,尽量避免争议,所选语料大都见诸报章杂志。

 

语言连贯题为考查重点,成为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固定题型,分别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

 

2016年全国卷的三套试卷改变以往选用句式的题型,考查为语段准确选择恰当词语的能力。三年连续考“图文转换题”,分别涉及图表解读、图片解说、漫画解读。“图文转换”类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图事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句式变换”“仿写”“续写”“压缩语段”等多种题型,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正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所以成为近年来高考题中的新宠。

 

(六)写作

 

近五年,全国卷作文多为新材料作文,2016年全国I卷把文字材料改为漫画材料。2015年全国I卷出现了任务指令型作文,且明确要求写一封信。内容上,贴近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立德树人;思想上,体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碰撞,强调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作文试题又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2016年全国I卷改为漫画作文,对于漫画中的人,试卷上的分数、“唇印”“掌印”变化之间的多重反差对比,足以使考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进而体味人生与社会,畅想现实与未来。

 

2015年全国II卷作文题体现了更加务实的风格,相比2014年“动物园禁止游客喂食动物食物”的作文题,需要用多角度分析法进行立意。三个角度——锐意创新、爱岗敬业、追求梦想,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贴近现实生活,与社会、国家的发展相契合。而2016年全国II卷的作文聚集如何提高语文素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命题呈现如下特点:

 

一、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

二、注重思辨能力;

三、引导个性思维;

四、凸现理性人文色彩;

五、关注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

 

可以说,近年来,高考作文越来越具有创新性,讲求开放性,但不论怎样创新变化,都离不开在“生活性、文化性”这个圈子里做文章。从选材的角度看,作文方向更关注社会生活,更体现时代风采,更强调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

 

 

 

 
三、2017年高考备考策略

 

 

1、回归课本。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与课本的联系非常紧密,很多考点的设置均来自于教材,考生备考时就注重课本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

 

2、坚持积累。小到一个字,一个词,大到一篇文章,都是语文大厦的根基。语文是一门慢课程,快不得。只有不断增加语文积淀,才能提高能力。

 

3、倡导读书。语文是感性十足的科目,没有大量的阅读,视野和思维就变得狭窄,也难以有灵敏的语感。高三学子视读书为浪费时间,这是认知的误区。

 

4、重视训练。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很强,离开了训练就会生疏。但这个训练是科学的训练,不是盲目的做题。应跳出题海,按基础、经典、创新三个层次精选试题,提高效率。


 

你要的“高考语文答题公式”来了!

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注意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插叙的作用

 

1、注意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描写手法的作用

 

1、注意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仿写句子

 

公式: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对对联

 

公式: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名著阅读

 

公式:①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编短信

公式: ①简写地名,例如:沪。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③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①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②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③“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④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⑤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前后照应

 

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巧设悬念

 

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用微信扫一扫

京太教育